这是我在知乎问题放弃保研是一种什么体验下的回答,写这篇回答的时候我的博客出于欠维护的状态,这里补回来(并修补一点内容)。
markdown没有可以用于“注释”的功能,所以和原文阅读体验会有所不同。
我的经历应该是相对很特殊的:我在本科前两年为保研做了非常多准备、并且正常把大三过完就可以拿到保研资格、根据往届经验自己保研去向理论可以高于本校的情况下,主动选择了休学,进而放弃了保研。
介绍情况: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大一大二两学期绩点3.9、专业排名第10、大二拿了ICPC区预赛一银一铜、六级554。根据往届经验这个成绩肯定有保研资格,应该有机会去排名比本校高的一些地方。
在这么个积累下,我在大三上学期选择了休学。具体为什么,见下。
我必须从大一开始回顾我的“从为了保研努力到放弃保研”这条路,因为这样整条逻辑链才是顺的。
在大一我刚进入学校的时候,刚刚离开高中的我并没有脱离高考的思维,满脑子想的都是“我要保研去个更好的学校”,每天都算计着我为了保研要做什么——上好每门课做好每个作业(甚至要自己买吉米多维奇做)这样才能有好绩点、搞搞ACM这样简历上才会有足够分量的竞赛、追追科研方面的信息为日后发论文做准备。
在这种高考备考一样的思路下,那时我每天过得其实还算充实:早上准时起来背单词,然后上上课,没课的时候就找教室自习,晚上伴随着自习室关灯回宿舍睡觉,
只是,在这种忙碌之中,一个想法时常浮现在我脑中:我其实不知道我到底想做什么。请注意,这里的“想做什么”是指:在我剩下来的80年不到的人生里,我要为什么献上我的一生。而保研,理应是让自己能做“想做的事”的手段,却被那时的我当做了目的。
我明白这可能是有问题的,但是我并没有重视它,这份不重视影响了我的未来。
大一下那学期,我几乎将我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ACM:当时正好赶上疫情,那时的我每天常态是:起床,打开上课软件,如果是需要听的课就听,如果是不需要听的课我就打开OJ和IDE来做题。每天就这么沉迷在写代码-debug-跑代码的循环之中,偶尔做做作业。最后算是付出得到了一定的回报:我进入了ACM校队,找到了两个非常好的队友。
大二上那学期,因为转专业的缘故,所以需要补一些课,然后找了一个老师和两位同学准备做大创。每周还是会抽出非常多的时间训练,最后在ICPC南京,因为那时的学长学姐有考试参加不了,从而捡到了一个名额,拿到了银牌。进入了北京交通大学和计算所联合搞的一个班,报名了这个班支持的一个项目。
大二下则更加普通,平常训练训练,绩点正常搞。此外,那时的我感觉到了自己因不可解释性产生的对AI的厌恶,随后声称对体系结构科研感兴趣。
出于对思政课的排斥,我几乎所有思政课绩点都是B+,这种情况下我能有3.9的绩点是因为我成绩单上除了思政课,只有5学分的课不是A而是A-或B+。这埋下了一个伏笔。
这里是一个分界线,这个分界线是现在的我为过去的我划的,大三上刚开学的我没有意识到这里会有一个分界线。
其实你从上文也可以看出来,我在意识到了“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的同时,没有为解决这个问题做任何实质上的行动(比如去尝试一些具体的方向、深入学习一些知识):
- 我只是准备做大创,却没有写哪怕一个字符的代码 ;
- 我只是报名了一个项目,却从来没有真正干过活;
- 我只是声称自己对体系结构科研感兴趣,却从来没有专门深入了解相关知识;
- 我做ACM除了功利之外的原因就是我喜欢写代码,但是我明白我没有任何理论计算机科学的天赋,所以ACM无法帮我解决“我要做什么”这个问题。
所以,“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这个问题在这个时候不仅没被解决,反而在两年的努力下变得更明显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对于我来说,对于那个看着距离保研申请只有一个学期且觉得自己已经没时间探索想做什么的我来说,对于“害怕自己走的路并不是自己做了一定思考后选择的路”的我来说,这是个问题。
之后,在辅导员通知可以查大一大二查分和排名后,我去查了,然后发现是第10名,这超出了我的心理预期。在17、18级,前三年3.9的GPA大概排在3、7名,但是那时的我排名只是10。 其实不是多大的差距(笑),更何况还有两个学期来追,更何况我的其他硬条件不一定就比别人差。但是,“低于自己的心理预期”这件事就是这么发生了,成为了最后一根稻草。
在“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干什么”+“不知道自己两年的准备能不能换来好的保研去向”的双重影响下,我决定休学,来拉长自己的本科生涯探寻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并且转而追寻国外读研。
正如“你必须认同只能成为如今的你的自己”所言,我其实明白我性格偏执拗,且脑子里容易想多,我知道这些是我性格中不和谐的地方,却也认为它们区别了我与他人,我无意改变它们。
只是作为思想实验,我时常会想象另一些时间线里某些“事实”换了个样时,我会迎接什么样的未来:如果我对思政课上点心把绩点搞高点、或者同学排名没那么高、或者我特别自信自己能上好的研究生,我会乖乖读完大三,然后安然走向那个“并没有经过多少思考就选择的路”吗?如果我真的走向了那条路,我后面又会过得怎么样呢?
我不知道。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重要了。
因为现在,“你就在这里”,不是吗?